艦載機三防設計是指防潮濕、防鹽霧的大氣環境下及抗霉菌生長的設計能力。
早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的海上航空部隊就“橫行鄉里”,海上的航空母艦幾乎可能搭載任何類型的飛機,主戰機型為F14、F15、F16等,后又開發出F35等代替以前機型,毫無疑問,艦載機的作用顯而易見。
目前艦載機防波套的三防設計已經作為選用的門檻,設計標準普遍以M il-std-810F為藍本,根據本國的實際的環境區域進行改良,濕熱、霉菌、鹽霧的設計發展趨勢是從整個產品壽命周期角度來進行綜合設計。
在我國南方濕熱、霉菌和鹽霧是海上典型的環境氣候,三者通常呈并存的關系,在這種相互作用和影響的環境下,對艦載機線纜及電子系統的壽命和工作的穩定性提出了很大的考驗。根據國外的調研,在沿?;厥褂孟嚓P產品時,損壞或故障的產品中52%是由環境因素造成的,其中40%是溫度,19是潮濕引起的故障,14%由鹽霧、砂塵、霉菌等引起的一系列故障問題。國內也有相應的故障記載,因受潮引起的電子系統故障占比為80%,霉菌占10-15%左右。
所以飛機在解決三防問題上有著明確的設計技術要求,艦載機的基體結構、裝機新產品都、線纜、必須經過“三防”設計和試驗評定。相對于傳統的電纜電線須在鋼或鋁制防波套上、進行表面氧化、化學鍍鎳以提高防護能力,金屬線纜屏蔽護套無論是鍍鎳銅還是鍍錫銅,都會隨時間和一些疲勞彎折失效,然而隨著飛機上大量的使用復合材料進行輕量化設計,尤其是艦載飛機又有著更嚴苛的重量要求,所以普通涂敷和傳統金屬防波套不適合未來的艦載飛機使用。
艦載機的三防特性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材料的選擇,使用的材料本身需具有耐腐蝕、抗霉菌的特性,從根本上能夠提高基體的三防能力,以大連義邦Lyofil?防波套為例,將非金屬PBO纖維與金屬涂層結合起來的輕量化三防防波套,對比同等規格傳統金屬防波套可降低重量在73以上,另外可實現對鹽霧、酸性大氣、濕熱、低溫、屏蔽、彎曲(霉菌、濕熱、鹽霧)等10幾項性能要求,如在鹽酸氯化鈉含量為5±1%,溫度35°C,時間192小時后,防波套外觀無腐蝕,電阻值前后變化率在10%以內,同樣的在酸性大氣中(PJB150.28.2009),噴霧2小時,貯存22小時為一個循環,共進行3個循環后,防波套外觀無腐蝕,電阻值前后變化率在10%以內。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是替代傳統涂敷和金屬防波套在艦載機中使用的新型材料。
20世紀70年代我國艦載機部隊才逐步建成,1980年完成首飛著船,那時艦載機主要以直升機為主多數為海上救援任務,時過境遷,人民海軍在炮火中誕生,戰斗中成長、發展中壯大,相信祖國的艦載機同樣也會日益強大,在世界的舞臺上更為光彩耀眼。
本文意在傳播新材料資訊,部分圖片來自網絡,轉載請注明出處。